哀慟者的安慰
江艷華傳道
在中國傳統文化中,人對「死亡」總是避而不談;然而,「死亡」卻又是那麼真實地存在,每人都要經歷、面對,沒有人可以逃避。我們每天觀看新聞報導,總有人因不同緣故而離開世界。雖然大家互不相識,但心中難免會有戚戚之感,不禁慨嘆生命的軟弱。對陌路人也有憐惜之情,更何況是我們至愛的親人要離開自己呢!
在《來臨中的上帝》一書中,着名德國神學家莫特曼節錄了這段文字,反映出親人離世所帶來的切膚之痛:「失去親近的人會承受一種無法彌補的損失。哀悼者覺得自己是不完全的、被遺棄的、無法單獨活下去的生命。因着親近的人死去,他們失去了部份自我,就像被截肢一般。不僅一半的生命,而且連一半的靈魂都離開了他們。」 1莫氏承認逝者在哀悼者的生命中,有着不可分割的一部份,而哀悼是與逝者道別的一種方法。不過,莫氏提醒作為基督徒的我們,死亡並不是終局,而是在上帝裏永恆當下的道別。那麼,「道別」就不再一樣,因為我們是在參與「弟兄姊妹」進入上帝國所經歷的永恆生命的轉變,那麼我們的哀悼也可從失落的控訴,轉變為與逝者的新團契。莫氏指出哀悼的痛苦在於本身失落的感覺,所以當哀悼者經歷到無法摧毀的新團契,知道逝者和自己同藏在上帝裏面,只是他們安歇在另一個地方,那麼現在的「分離」只是轉換了形式的「聚」。主基督曾經歷過死亡,祂曾呼喊:「我的神!為什麼離棄我?」(太廿七46),所以祂能體會、明白我們被遺棄的心情;不只如此,主耶穌已戰勝死亡並已復活,「因為我活着,你們也要活着。」(約14:19),故逝去的人將來定必同復活,這份確信和盼望成為哀悼者最大的安慰!2
這是我外婆在年多前處於彌留階段時,天父給我的安慰。雖然離別確實會使人感到不捨和傷痛,但感恩的是我們與逝者的關係,仍然結連於主愛當中,將來定必在天家相見!所以,我們應把握機會與家人、好友傳福音,好讓他們能同享這份永生的福樂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1莫特曼[Moltmann, Jürgen]:《來臨中的上帝》(The Coming of God: Christian Eschatology),曾念粵譯(香港:道風,2007),頁154。
2同上書,頁157-159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