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鳳娟傳道
「生死教育」是教育我們認識有關生存的意義、臨終、死亡和哀傷的事實,使人明白人生是脆弱和有限的,從而思考在有限的人生中,甚麼是最重要的,進而積極地去計劃和面對死亡及今天的生活。
為甚麼我們要談生論死?因這是聖經的教導。傳道書8:8無人有權力掌管生命,將生命留住,也無人有權力掌管死期。這場爭戰,無人能免,邪惡也不能救那好行邪惡的人。
經文提醒我們死亡是每個人必定要面對的事,人生是短暫,生命是脆弱和有限。可是這個事實卻並不是每個人能意識到。難怪有人問:為何只有婚前預備班、產前預備班,但沒有死前預備班?我們如何準備死亡?以下提供死前的預備建議:
- 實務的安排:遺囑、醫療指示等。
- 化解對死亡的偏見和恐懼。
- 思考瞭解人生的意義。重拾自己與造物主的關係。
- 處理過去的遺憾和歉疚。與家人及朋友復和及饒恕。
- 有甚麼未了的心願或夢想。
傳道書7:1-4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,人死的日子,勝過人生的日子。往遭喪的家去,強如往宴樂的家去,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。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。憂愁強如喜笑、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。智慧人的心,在遭喪之家,愚昧人的心,在快樂之家。
死亡能帶來不少的益處:
- 它讓我們認清生命的脆弱本質。我們會有病、會受傷、會年老、會退化、會死亡。
- 它讓我們更加珍惜有限的生命。人生是有賞味的期限。
- 它讓我們能夠獨立成長。失去父母,是我們二度成長的機會。
總結:生死本是一體,生與死好像錢幣的兩面,與我們息息相關。死亡叫喚我們珍惜生命的存在,享受生命的歷程,並且尊重生命的價值和接納生命的有限。想要死得好,先要學識怎樣活,從死思生,認識死亡,學懂生命。盼望我們不是追求生命的長度(年齡),而是追求生命的深度(質素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