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為何想領用聖餐? Ⅰ
梁子勇牧師
近一年的疫情下,能有實體崇拜的機會不多,對信仰生活産生不少的影響。有關注其一的是未能同領聖餐。有以網上象徵的,有預先前赴領取,有事後上門遞送。然而,在這一切背後,倒要問:為何設立聖餐?又為何我想領用聖餐?
教會歷史曾關注餅杯是否祝謝後,變質為真是主的肉身和血,抑衹屬記念,以至施餐者權位的認受性。今天多關注是:崇拜的原素能否保持?有按常理解,聖餐是主設立,吩咐教會去記念祂。按教會常規,是每月一次。雖有疫情,儘所能如是可安排便可。這是以傳統為尚,視聖餐為禮儀,盼藉此建立肢體,多默念主愛深遠,明白主常與我們同在,甚而彼此相屬結連。
這「想當然」的理解,究其因由,我想也許是我們慣性地未有切實深入查考聖經,遇上問題便以常理推演。為照顧不同人等需要,儘量安排妥貼。所謂以「聖經」為權威,便容易祇剩下規範條例,依循照辦。或以聖餐不由我定,單順應遵行便可。甚願一起反思查考,能更新對聖餐的認識,體貼主的心懷,一同得到造就。
宗教禮儀,藉順應神的吩咐,首先從象徵行動,誘發信心,繼而信服聖言,結連關係,延伸生活同行,尊祟事主,可說是成長三步曲。由從單一行動,到學習廣面信服,以至晝夜尊崇。這正是開放生命,讓神介入生活。然若禮儀停留於象徵行動,便陷墮偽善,硬心悖逆。舊約聖殿被拆毀正顯出神的憤恨忌邪,摒棄徒有外在的禮儀。
守聖餐,有錯解為得赦途徑。太26:28「……使罪得赦」彷彿撫慰罪疚的心靈,叫人無視當醒悟悔改,讓神介入管教,倒頭未能真實紓解罪疚,反滋生不信。慣性靈命封閉、靈程停滯。結果厭煩因循的禮儀宣告,更掀起硬心悖逆。
守聖餐,也易祇狹解為記念主。基督成就的救恩,絕非任何人能以討光居功。我們都是蒙恩的領受者。林前11:23-26指明是「記念」,我們如此按規而行,並生發對主的感恩頌讚便可以了。然而,經文真的是如此解釋去領用聖餐? 還有兩篇牧者心聲細想,先鼓勵眾已受洗者翻看符類福音設立聖餐經文(太26:26-30;可4:22-26;路22:15-20) 。這與逾越節有何關聯?為何同行三年,主在那天才設立聖餐?祂對你我有何寄望?初期教會繼後又為何天天擘餅? 如今又為何不一樣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