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靈性操練:默禱
黃鳳娟傳道
默禱就是「默觀式禱告」,這是一個源遠流長的靈修傳統,默禱是個人對上主之追求,是有規律每天的操練,是從自我中心轉化更新,至以上主為中心的人性經驗。早期的沙漠教父、先聖先賢,他們都不約而同討論這個默觀祈禱,而這些文獻之內容成為後世,包括今天我們學習尋找上主寶貴的指引。默禱是基於聖經的教導,其中最直接和最重要,就是耶穌在登山寶訓中論禱告時的教導:「你禱告的時候,要進你的內屋,關上門,禱告你在暗中的父,你父在暗中察看,必然報答你。」太六6
根據靈修傳統的理解,耶穌已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漸進式默觀祈禱的進路:
一、祈禱時要將來自外界的紛擾拋諸腦後,專心進入你的內室,即進入深層的內在生命,進入靈性、直覺的層次和意念;
二、關上門,意即不但與外界的紛擾隔離,甚至連自己內心的感覺與思想都要關在門外,例如身體的感覺、情緒、圖像,自我反省、自我評價、思想、概念、記憶等,一律都要暫時放下;
三、向你在暗中之父禱告,不用倚靠理性和語言去祈禱,天父卻以超越文字語言的方式與我們相遇。默禱就是我們回應上帝臨在的途徑:包括相信並邀請上帝在我們內心臨在及工作;將我們的意志交託給上主;在靜默中與暗中之父建立關係。
基本操練方法指引:
- 以短誦(例如Maranatha)意思是主請來、或耶穌請來,表示承認及邀請上帝在我們內心臨在及工作,或以中文式的短誦「主請祢來」也可。當然,我們也可以藉著留意自己的呼吸,代替短誦作記號。
2) 以舒適的姿勢安坐下來,保持輕鬆緩慢的呼吸,閉上眼睛(這是代表上文所講「關上門」的舉動),稍為安頓之後,便引入短誦,以示邀請上帝進入我們心靈裡面,並放下(暫忘)一切思慮煩擾、理性感官的認識能力,單單靜默等候親近上帝。
3) 一旦因泛起思慮雜念(包括感官經驗、理性思維、情緒反應、文字圖像等)而分心時,便輕柔地唸起短誦或作腹式呼吸,留意短誦只是媒介,藉此輕鬆自然地引領我們回到與主相遇的靜默狀態。
在此,鼓勵大家持之以恆地每天操練兩次(早及晚),每次用二十分鐘作默觀式祈禱。當禱告將要結束前,用兩至三分鐘讓自己從靜禱中出來,回到日常生活之中,以感恩的心來完結。 *參考,趙崇明著:《關於聖靈與靈修的22個神學思考》(香港:基道,2020),頁114-116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