斷捨離vs斷捨慾
黃鳳娟傳道
斷捨離,相信大家都不陌生,據說是沖道瑜伽創始人沖正弘倡導的瑜伽理念,於1976年提出,該理念在其弟子山下英子的努力普及到世界各地。
「斷捨離」的終極目的,是藉着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,整理內心的混沌,使人生變得愉快。這套生活模式的確有其可取之處,值得我們借鑑,在日常生活中,「斷絕」一切不需要的物品、「捨棄」多餘的物品,並「脫離」對物品的執着。
不過,撇除「斷捨離」背後的核心價值,在信徒渴望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 ,不應以個人適合的程度或愉悅感作為考量,卻應凡事以主耶穌為標準。
隨着資訊發達,物質富裕,即使只是物件、形象,也可以成為人普遍迷戀的對象。如:互聯網、虛擬人物、汽車、科技產品、電子產品、儀容、服裝、鞋、手袋、電玩遊戲、漫畫、玩具等等,有的是必需品,但當人沉醉於其中某項,不能自拔,這些物品就成為了迷戀者的對象。
當人不顧一切去追求和擁有它們,就可能會失去理智和意志,情緒經常處於不穩狀態、損失金錢、影響睡眠和食慾,為的只是一剎那購物的快感。久而久之,迷戀者大部分的記憶都會被這些物品佔據,甚至腦部負責幻想的區域會分外活躍,影響精神健康。
教父聖約翰賈仙認為,信徒面對情慾,其中一個應對方法,就是默想與上主同在,以打退心中的慾念。每當你陷入情慾,或泛起無理的購物慾,或沉醉在某些物品中,你就要立刻閉上雙眼,用力地深呼吸,專注呼吸,使意識歸回內心,讓理智和意志回升,然後向上主禱告說︰「主啊!開恩可憐我!救我脫離這個試探!」陷入迷茫的你可以不斷念誦這禱文,直至回復冷靜,然後打開雙眼,默想與主同行。
這樣,那些不重要又不需要的東西,就再不會長期佔用你寶貴的生活空間,漸漸能減低你購物和儲物的慾望,亦有望提升你的心靈空間,更深地體會你是物質的主人,而不是物質的僕人,步向以主為樂、尊主為大的生命。
求主憐憫我們,不讓物質成為我的主人,盼望我們也可學習斷捨離的修練,不但讓家居空間變大了,環境整潔了,心情舒暢了,也能幫助我們發現自己放下了對物品的執着和迷戀,更能自由愉快地步向以主為樂、尊主為大的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