牧者心聲:黃鳳娟傳道
最近被一項溝通要旨「情、理、事」的提醒,若要保持雙方有良好對話,就必須要注意「先情後理」,這項要旨不但讓對方感到被明白,而對方還願意再與你有進一步的交流。
究竟甚麼是「情、理、事」?
情:因事件的發生,牽動了情緒,但情緒有分表面和深層的。
理:對於事件是非的判斷。
事:事情的經過及背後的原因。
在日常生活中,有時會遭到不公平對待,被人用言語傷害,或被人欺騙,或遭遇人生的困苦,相信在這個處境中,人期望得到別人的明白,可惜能明白自己情緒的人真的不多,因為人往往想了解事情的經過及原因,或是只想提供事件中的對錯,而沒有體會到當事人內心情緒。
例子: 1. 家人經常嚷著頭痛胃痛,有時難以入睡。家人的情緒可能是:緊張、焦慮。我們可以作出關心的回應:你可能有壓力,最近你有什麼煩惱的事?
- 家人很怨恨一位同事,不停出口責罵。家人的情緒可能是:憤怒。我們可以作出關心的回應:你很激氣,同事是否對你做了什麼?
秘訣:先留意和處理當事人的情緒,之後講道理才能事半功倍。
事實上,在人際溝通中,大多是情、理、事的交流,但原來我們與別人溝通,往往稍為了解「事」,未完全掌握清楚,就開始說「理」,最終忽視了「情」。以致別人感到不被明白,因此不願意再與我們溝通。
反省: 1. 我在家庭、工作或群體生活中,是否常忽略了「情」,因而阻礙了雙方對話的機會。
- 我是否只喜歡了解事情的經過,或急於判斷事件的是非,而沒有將當事人的感受情緒看為重要。
感謝主給我的提醒,好叫我能注意「情、理、事」的次序,讓我知道,要有良好的溝通是要先情後理,先了解當事人的情緒,然後才問發生甚麼事?才能幫助我們可以清晰地聆聽。
*以上內容參考:伍詠光、葉玉珮,《當子女說你好煩—與青少年溝通的技法和心法》(突破出版,2016)